廣東大埔 湖寮泰安樓
酒笙清梔
泰安樓位于廣東省大埔縣湖寮鎮(zhèn)龍崗村,建于清高宗乾隆28年(公元1763年),距今已有250年的歷史,是國內極為少見的石方樓,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占地總面積6684平方米,已在2000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提起土樓、圍龍屋這種獨特的民居建筑,首先想到的地方就是福建的永定、南靖。而在客家聚居地的廣東梅州,有一個地方,幾乎涵蓋了你想要了解的任何一種客家民居建筑,這就是大埔縣。大埔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是著名的“華僑之鄉(xiāng)”、“文化之鄉(xiāng)”,這里曾走出清代著名商人張弼士、新加坡原總理李光耀、香港著名客商田家炳等知名人士。大埔頗具客家民居特色的土圍樓和方石樓,堪稱世界客屬地區(qū)的建筑奇觀。
“人應該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焙5赂駹栐@樣說。行走在大埔,無論是田家炳故居所在的銀灘村,還是李光耀故居所在的黨溪村,或者是大埔縣城的泰安樓,這所有的一切,都充滿詩意地在這片土地上棲息著。
在大埔形式多樣的民居中,圓樓、方樓、走馬樓、半圓樓和圍龍屋屬于豪宅型,是屬于商人巨賈居住的地方;而普通的小戶人家則以簡樸實用為主,如“三堂屋”、“下山虎”和“鎖頭屋”等。對于民居建筑,中國人歷來講究風水、龍勢、坐向等,臨了還得給自己的宅子起個雅俗共賞,能夠招來好運的名字,比如“四點金”、“走馬樓”、“五鳳樓”、“花萼樓”、“衍翼樓”……
泰安樓歷史悠久,規(guī)模雄偉、粗獷,布局合理、科學,文化內涵豐富,是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觀,也是中國與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寶。2000年底,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中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秘書長郭旃前來此樓考察后,認為該樓是研究中國古代民居建筑和客家歷史文化及民俗風情的“歷史人文博物館”。
泰安樓位于大埔縣湖寮鎮(zhèn)龍崗村,建于清高宗乾隆28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50年的歷史,是國內極為少見的石方樓。通過鑲嵌在墻上的大門進入泰安樓,宛如進入了一個洞天福地。
泰安樓屬磚石木結構建筑,坐東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長49米,寬52.6米。樓高11米,分三層,一層墻寬為0.92米,三層墻寬0.44米,一、二層外墻為石墻,三層外墻壁及內墻為磚墻。因樓外墻為石墻,故該樓俗稱石樓。泰安樓及附屬建筑占地面積6684平方米,其中主樓占地2577平方米,兩側書齋占地2764平方米,門坪及花臺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個房間。該樓一層至三層四周向內設前走廊,一層走廊的柱子為上木下石,二層、三層為木柱,三樓前排中廳設有祭壇,為防外患,三層除前廊外還設有后走廊。一層、二層不設窗,三層才開窗,并設有槍眼,整座大樓只有一個大門出入,門板鑲上厚厚的鐵皮,大門頂有蓄水池,供滅火之用。門口有寬闊的門坪和水塘。
泰安樓的大門非常獨特,乍一看,眼前一座雄偉的門樓,細一看,這樓門原來是鑲嵌在墻上的,對于這么一座龐大的石樓,實屬罕見。據說,當初建造石樓的藍姓主人是做生意發(fā)家的,沒有功名不能建門樓,后來他靈機一動,就想出了個絕妙的辦法,將大門嵌在了墻壁中,做了個假門樓,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格局。
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筑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書“祖功宗德”,陳列藍氏先祖神主牌,并作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兩側設有廂房,樓內平房四周為天井,三層方形樓房把主體平房環(huán)抱在中間,形成樓中有屋、屋外有樓的格局。
客家人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泰安樓客家崇文重教之風盡顯。此樓的兩側各有一座書齋,當時是宗族內子弟讀書求學的場所,它們對稱分布在主樓兩側,充滿客家人耕讀傳家的風韻。
樓內右側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現(xiàn)仍可飲用。興建泰安樓時有個有趣的故事,樓主人藍少垣在該樓工程進到第三層時,他把辦公地點也搬到二層的一間房子里,規(guī)定凡前來領工資的工人,都要手提兩塊磚到三樓后才來領工資。那時候的工資是每日清算,結果就這樣節(jié)省了建三層所用火磚的搬運費。據說泰安樓的藍姓祖公極為節(jié)儉,原計劃在樓右側也建一個同樣的方石樓,構成鴛鴦樓,后因意外早亡,計劃沒有實現(xiàn),成為現(xiàn)在的單片樓,成為遺憾。
歷史在變遷,泰安樓也在不斷變化,現(xiàn)在仍然住這里的是一些生活仍然比較貧困的人家,年青的出外謀生,留下的只是一些老人和孩子。由于年久失修,整個樓看上去破舊不堪,絕大多數房間都是用來堆放雜物,塵灰、蜘蛛網到處可見,地上都是臟兮兮的家禽糞便。不過,歷史的也就是民族的,近年來政府已投入巨大資金對整個樓進行了重修,是大埔縣的一個人文旅游景觀。
泰安樓一樓布置了客家發(fā)展史,客家人生產、生活用具,客家服飾,節(jié)慶活動用具展區(qū),詳細地記載了千年來大埔客家人的發(fā)展、生產、生活情況;二樓為大埔古文物、樓主人生平、客家名人風范、客家民居、名寺名址圖片模型展區(qū)、客家珍奇風物資源展區(qū);陶瓷文化、100位開國將軍書畫、埔藉108位將軍生平事跡、華僑事跡、名茶文化、客家美食文化等展區(qū)。整座建筑較為集中地展現(xiàn)了大埔客家人情風貌。
如今,泰安樓內還有藍姓后代居住,年長者已有100多歲高齡。穿行在泰安樓內,與這里的居民聊家常,感受他們的安逸生活,可以將思緒拉回200多年前。踩著吱呀的木制樓梯,一步一階地向上,在每一個轉彎處,似乎歷史就會前進100年。登上三樓,倚欄遠眺,不遠處的現(xiàn)代高樓,正不斷地侵占著城市,古韻猶存的“泰安樓”佇立在城市邊緣,演化著古今傳奇,讓每一個走進石樓的游客,都會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