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四股弦
成立醬
林州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夾弦、五調弦、五調腔,因它的主要伴奏樂器“四胡”有四根弦,所以起名為“四股弦”。
河南林州四股弦流行于冀南、豫北和魯西北廣大地區(qū)。使用當地語言演唱,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具有非常濃郁的地方特色。其主要劇目有《忠保國》、《打鸞駕》、《拴娃娃》、《賀后罵殿》、《斬姚琪》、《二進宮》、《三上殿》、《漢宮血淚》、《楊八姐游春》、《李廣出慶陽》、《楊金花奪印》等。
林州四股弦從誕生到現在已有近200年歷史,近年幾乎失傳。為保護這一稀有劇種,2011年11月,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股弦形成于清同治九年(1871年),孕育發(fā)展于邢臺、安陽一帶,是在秧歌藝人唱門戲(乞討)的基礎上,吸收當地其他劇種流行腔調,經長期演變,逐漸發(fā)展為一個獨立的劇種。在1935年至1940年之間,豫北、冀南兩地因生活習慣用語和音調不同,形成了兩個南北風格各異的四股弦流派。
清光緒三十二年,著名藝人張平新帶著四股弦戲班進入安陽,頗受人們歡迎。從此,許多藝人紛紛改學四股弦。1932年至1936年前后,東崗鄉(xiāng)楊家寨韓福金、韓福銀兄弟二人到安陽縣水冶鎮(zhèn)王老殿同盛班學習四股弦。出師后,進入城郊鄉(xiāng)栗家井高萬金落腔戲班,開始演出四股弦劇目,并先后到柳灘、姚村、古城、牛嶺山、皇后等村傳授四股弦。在傳藝中,融入了花鼓丁香、落腔、河北梆子、老調、二夾弦、絲弦等劇種的板式腔調,形成了林州四股弦。1960年,當地專業(yè)的四股弦劇團成立。1969年,四股弦與其他團體合并,在當地僅限于農村業(yè)余劇團演出。
林州四股弦生、旦、凈、末、丑行當齊全,多演出帝王將相、金戈鐵馬、文武帶打的袍帶大戲和家長里短、婆媳口角、妯娌矛盾的生活小戲。講究字正腔輕,咬字要狠,行腔要穩(wěn),有“一唱遮百丑”之說。重視用眼睛做戲,有“一身之戲在于臉,一臉之戲在于眼”的說法。表演以剛健質樸、大方細膩為特點,人物生動活潑、粗獷潑辣,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另外,表演中還有“帽翅動”“變臉”“耍牙”等絕活。
四股弦伴奏是四股弦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按其功能和作用可分為文樂伴奏、武樂伴奏兩大部分。
文樂伴奏主要用于伴奏唱腔和配合表演動作奏曲牌,武樂伴奏則用于唱腔的各種開頭和收頭,以及用于配合人物上場、下場、念白、身段和武打等。
四股弦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對研究中原戲曲史的形成具有獨特的價值,是中原戲曲文化的活化石,對研究中華戲曲發(fā)展史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唱腔優(yōu)美,通俗易懂,易于傳唱,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