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嵩山“少林寺”這三個字是誰寫的?
小生活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每個來到少林寺參觀的人,都會在山門前拍照留影,那么山門牌匾上的“少林寺”三個字,到底是誰提筆寫的?
少林寺自北魏創(chuàng)建之后,歷經千年,幾經焚毀,早期匾額情況已不可知,現(xiàn)在掛于山門上的匾額,是清朝時所立。
仔細看,會發(fā)現(xiàn)“林”字上方還有字,是“康熙御筆之寶”的字樣,所以被一致認定是康熙所寫。
但問題在于康熙基本沒有書法流傳于民間,而又無從考證有關康熙曾給少林寺題字的記載,所以,關于這個題字的來由就有了不同的版本。
一種說法是,康熙從未到過少林寺,山門匾額上“少林寺”三個字是從康熙寫過的字中挑選出來拼在一起的,也就是書法界中所稱的集字,集合而成。
少林寺借著康熙的字傳名,康熙也因此而宣威,在清初滿漢矛盾突出的時期,這一舉動非常利于皇帝贏得人心,所以康熙并沒有計較這個事情。
另一種說法是,原來是康熙皇帝寫的,但現(xiàn)在能留下來也就唯一個“林”字是康熙皇帝的親筆。
康熙題寫的傳說
雖說沒有可查的官方記載,但畢竟匾額上有“康熙御筆之寶”的印章,這種東西當時民間可不敢私自印刻,所以康熙親自寫的這種說法流傳最廣。
據說,清康熙年間,少林寺山門修建完畢后,唯有山門上的匾額一直空著,少林寺方丈敬齋大和尚,為了這塊匾額,曾興師動眾,想讓朝廷題寫,但效果不佳。
誰知后來,京城傳來圣旨,說康熙要來中岳巡游,要到少林寺,做好接駕準備。
方丈一方面為皇帝的到來事無巨細地做著準備,一方面也在為如何讓康熙留下墨寶而籌謀,終于想到了一個不錯的主意。
康熙大帝在文武百官及御林軍陪護下,浩浩蕩蕩來到了少林寺山門,敬齋大和尚率領全寺僧眾在山門前迎接。
康熙大帝看到雄偉的少林寺山門抖拱層疊,莊重一新,點頭稱贊。但又見山門上匾額高懸,只是空白一塊,不住搖頭,好奇地問道:“大和尚,山門新建,巍峨壯觀,為何懸著一塊空的匾額?”
方丈向前合掌對康熙說道:“為迎萬歲駕到,全僧將原有自題的一塊匾扯了下來,現(xiàn)正有寺內一老一小倆和尚書寫,請萬歲指示。”
說著,他揮手讓眾僧迅速散開,只見一老一小倆和尚正在山門前的地上,鋪紙寫著“少林寺”。
這一老一小和尚,一個拿著小掃把似的粗筆,一個拿著寫小字的毛筆,寫得滿頭大汗,那“少林寺”三個字被寫得歪歪扭扭,大字如斗,小字如蟻,紙張一片。
康熙大帝上前一看禁不住大笑著說:“這哪里是寫字!”敬齋大和尚看時機一到,率僧眾齊聲高呼:“請萬歲御賜!”
康熙大帝聽到眾僧齊聲請求,見不可推辭,他從容地拿起筆來,就在山門前,揮筆題寫了“少林寺”三個大字。題完字之后,康熙又拿出自己的印章在三個字中間蓋了個“攔腰章”。
“少”“寺”是后來題補的
但即便是我們這外行人細細看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三個字有點不協(xié)調,筆跡各不相同。
當然這不是因為康熙字寫的不好,而是后來在民國年間,軍閥混戰(zhàn)中,一場大火把牌匾上的“少”字燒了。
據說,1928年軍閥混戰(zhàn)中,一場大火把牌匾上的“少”字燒的了無痕跡。傳聞,當時一個自稱是唐代書法家懷素的后代的人,好書法,他仿康熙的筆法修復了這塊匾額。當他把寫好的“少”字與“林”“寺”二字放一塊時,僧人都稱贊三個字如同出自一人之手。正當準備鐫刻時,有一老衲卻要求,“為了讓后人知道少林寺的這段血難史,刻“少”字時,要留個“緣起”,好讓人看出一點破綻”。此被傳為匾額佳話。
關于這場大火,有人說這個匾中的“寺”字也被燒掉了。于是,少林寺重整時,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又題了“寺”字。趙老似乎為了不與康熙大帝的字相提并論,有意將“寺”字寫小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