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因素也是青少年暴力行為的誘因之一
暮成雪
青少年攻擊暴力犯罪的生物學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學、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和神經生理4個方面。遺傳學因素大量研究顯示,青少年攻擊暴力行為存在家族聚集現(xiàn)象,而且符合多基因遺傳方式。
青少年攻擊暴力犯罪的生物學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學、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和神經生理4個方面。
遺傳學因素大量研究顯示,青少年攻擊暴力行為存在家族聚集現(xiàn)象,而且符合多基因遺傳方式。目前對攻擊行為基因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多巴胺、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等單胺遞質系統(tǒng)功能基因上。
神經生化因素學界普遍認為,在所有神經遞質中,5-HT系統(tǒng)與攻擊行為的關系最為密切。參與5-HT合成、儲存、膜攝取及代謝的各種成分及5-HT受體共同組成5-HT系統(tǒng)。大量研究結果提示,攻擊暴力行為與5-HT系統(tǒng)的功能低下有關。
此外,5-HT系統(tǒng)中的全血5-HT、5-HT受體、5-HT的合成前體色氨酸均與攻擊行為相關。除5-HT系統(tǒng)外,乙酰膽堿、γ-氨基丁酸、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物質均與攻擊行為的產生和抑制相關。
神經內分泌因素目前認為雄激素特別是睪丸酮與攻擊行為相關。在未成年人的攻擊行為研究中發(fā)現(xiàn)女性的攻擊行為少于男性。大量研究也證實,男女兩性在攻擊行為的開端、方式、發(fā)展過程及評價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神經生理因素動物學研究和臨床試驗表明,影響青少年沖動性行為的神經回路由前額葉皮質、杏仁核、海馬、視交叉前內側區(qū)、下丘腦、扣帶前回、腦島區(qū)、紋狀體和其他與情緒控制相關聯(lián)的通路構成,此區(qū)域中的一個或多個部位或其相互聯(lián)系區(qū)域的結構、功能不正常,都能增加沖動性攻擊行為的發(fā)生。
額葉與攻擊暴力行為的產生關系比較密切,顳葉特別是杏仁核被損傷后可導致攻擊暴力行為。以上都說明腦結構和功能的異常可導致出現(xiàn)攻擊暴力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