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廟及祭孔習俗
思美
天津文廟又名孔廟,始建于明正統(tǒng)元年(公元1436年),位于天津南開區(qū)東門內(nèi)大街,是明清兩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廟宇,也是天津最早的學宮所在。是由當時天津衛(wèi)指揮使朱勝為了興學,捐獻出東門里的私宅興建的。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整修道黃中又建名宦和鄉(xiāng)賢兩祠。于是,文廟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
以后歷經(jīng)修復,滄桑500余年,至今保存完好。
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檐下施斗拱,為天津市僅存的“宮式”建筑。明倫堂由門廳、前殿、大殿和配殿組成,原供天津名宦、鄉(xiāng)賢牌位,“用昌文教以正人心”。廟外東門內(nèi)大街上,東、西兩側(cè)聳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樓各一座,明萬歷年建,二柱三樓廡殿頂,是天津地區(qū)僅存的木結(jié)構(gòu)過街牌樓,其造型亦為外地少見。
為了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布文廟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大修,建博物館,開辟祭孔復原陳列展覽。
文廟占地面積近1.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是天津地區(qū)現(xiàn)存最完整、最宏大的一組古代建筑群。文廟博物館除基本陳列外,每年還舉辦數(shù)次臨時展覽。
天津的文廟,與全國各地著名的孔廟一樣,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場所,但是天津的文廟與其他文廟有幾個極大的不同點。
第一,天津文廟,是全國唯一府縣合一的孔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其始建于明代,到了清朝雍正年代,天津的行政級別,升格為“府”,所謂的府,是一種介乎于省和縣之間的行政級別,相當于現(xiàn)在的“專區(qū)”級別。在天津升為府的同時,還存有縣級的行政機構(gòu)。
清代,由于官品等級森嚴,在祭孔典禮的時候,府級的官員和縣級的官員是不能同地一起來祭祀的,所以,在府級孔廟的西側(cè),又建了縣廟,就形成了這獨特的府縣合一的布局。也就是兩座孔廟并存在一個大院內(nèi)。按照祖制,各地文廟建筑都遵循一個南北的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照壁墻、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天津也不例外,只是在天津文廟的院子里,有了兩個照壁,兩個泮池以及兩個欞星門大成殿和崇圣祠。只是東側(cè)的府廟規(guī)模較大,房子也高大,屋頂是黃色琉璃瓦象征著規(guī)格等級之高。西側(cè)的縣廟則是青磚青瓦,建筑規(guī)格也略小。
第二,各地的文廟,如最著名的曲阜孔廟,北京、南京的孔廟,其功能就是單純?yōu)榱思漓肟鬃?,是儒教的活動場所。而天津的文廟,從建成開始,就不單是作為廟宇,而是由學校和廟宇同時存在的。始建之初,就是天津最早的一所官辦的學堂,后落成的大成殿,才成為文廟,而且一直是學堂和文廟并存,院內(nèi)的“明倫堂”就是授書的地方。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近代的著名教育家之一嚴范孫先生在此成立了“崇華學會”以研究和教授國學和古文等,也就是崇化中學的前身。20世紀50年代,更名為天津三十一中學,校址仍在文廟院內(nèi),至1959年方搬出。所以,天津的文廟,可以說是在全國功能最全,最實用的弘揚偉大教育先驅(qū)者孔子的一座集學校與廟宇于一體的場所。
第三,兩座廟同走一個門,在府廟的東側(cè)是“禮門”,為平日進出兩座廟的唯一出入口。過去有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就是“自古文廟無南門”,就是說雖然各地文廟都是按照中國傳統(tǒng)古建筑南北走向,但是一般南邊是沒有門的,只有在當?shù)爻隽诵驴茽钤?,才能開鑿南門。天津也是如此,是通過“禮門”和“義路”進入廟中。后來在文廟的整修中,才在南端兩個大小照壁之間開鑿了新門作為現(xiàn)在文廟的出入口。
第四,天津的文廟雖經(jīng)過解放后的運動和瘋狂的“文革”,但主體建筑基本保持完好,這比起各地文廟來,算是幸運的。
第五,天津文廟牌樓多。因為是府縣二廟合一,所以牌樓比各地的文廟多,而且規(guī)格不同造型各異。最為突出的是兩道過街牌坊,是二柱三層木結(jié)構(gòu),其造型精巧,在國內(nèi)也屬少見。其余如禮門、欞星門,造型都不一樣。天津話里有把人臭美的飄飄然樣子說成“五脊六獸”的,指的就是說建筑的屋頂是廡殿式的,不像百姓家,它有五條房脊,房脊的四角有六個獸。意思是形容這人揚揚得意,感覺自己像達官貴人一般。而我們天津的兩座過街牌坊就是五脊六獸,可見規(guī)格之高了。
所以天津文廟值得我們好好愛護,珍惜這座城市發(fā)展所存留下的古跡,保護好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貝。
天津人祭孔的首要目的并非向神明祈福,而是儒家血緣倫理所要求的孝養(yǎng)報本,祭奉的對象也并未被祭奉者當作神明,所以對祭孔更恰當?shù)睦斫鈶欠亲诮痰拿袼孜幕瘋鹘y(tǒng)。
隨著孔子地位的不斷提高,祭孔儀式也越來越隆重,越來越復雜。最初祭孔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為春秋二次。后來,人們又在陰歷八月二十七日(相傳為孔子誕辰)舉行大祭。這一天的祭孔儀式頗為隆重,連在私塾念書和在學堂里學習的學生也要放假1-3天,以示敬重。
祭孔的具體方法、祭時行跪拜禮的次數(shù)、程序,都有著十分嚴格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載于禮樂舞典籍和志書里,為歷朝祭孔時所遵從。祭孔祀典的內(nèi)容包括公祭、家祭、翎子樂舞表演、六藝樂舞(包括迎賓曲及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部分)等,象征著孔子弟子的學子身穿明朝長袍,手捧書卷文具,也有身穿明朝禮服的古樂隊。
“文革”期間,天津文廟建筑及孔子塑像被毀掉。遇劫20年后,人們開始在廢墟上重建被摧毀的一切。2005年9月28日,孔子2556歲誕辰日,天津也和世界各地一樣舉行了祭孔活動?,F(xiàn)在天津民間形成的重要習俗是參加各種升學考試的孩子常常被家長帶到文廟燒香,祈求順利通過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