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产拍精品小视频,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午夜男女爽爽视频在线观看,欧美 亚洲 综合 另类 中文字幕

    <style id="i4pit"><abbr id="i4pit"></abbr></style>
    1. 山東青島嶗山太清宮

      俊馳

      山東青島嶗山太清宮

      嶗山太清宮位于嶗山最南端的寶珠山下,環(huán)圍寶珠山七座山峰,主峰為老君峰,左側依次為桃園峰、望海峰、東華峰,右側依次為重陽峰、蟠桃峰、西王峰;南面是嶗山頭,西南面是碧藍的海灣,稱“太清灣”。從大的范圍來看,是三面環(huán)海,一面靠山;從小的范圍來看,則是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形成海抱仙山山抱海、山海相依、負陰抱陽的獨特地理景觀。由于被三面的群山環(huán)抱,擋住了冬季北來的寒流,南向大海,保證了氣候的溫暖濕潤,因而形成了獨特的近似江南的氣候環(huán)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國各地的植物均能在此生長,顧炎武謂其“山深多生草藥,而地暖能發(fā)南花”,被譽為“北國小江南”,是最適宜養(yǎng)生居住的風水寶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嶗山的盛名,得益于嶗山的道教。嶗山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名庵”之說,其中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就是始建于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2140多年的太清宮。明代以來,又被譽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

      最早來嶗山修道的是西漢年間的江西瑞州府人張廉夫,他是黃老道的信奉者,曾任漢景帝朝大夫,后辭官歸隱,修道于終南山。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東來嶗山,在老君峰下選擇背山面海處建茅庵隱居修道,并授徒祭拜,具備了宗教形式,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而其時距離張道陵創(chuàng)立天師道的時間要早了282年。所以張廉夫被奉為嶗山太清宮的開山始祖,而嶗山也成為中國道教的發(fā)祥地之一。

      嶗山道教的興盛開始于唐宋年間。唐朝末年,嶗山太清宮迎來了第一位受過朝廷敕封的高道李哲玄,他曾被后周太祖郭威敕封為道化普濟真人,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長壽道人,在世112年,最后羽化于嶗山太清宮。

      五代時期,李哲玄的師侄華蓋真人劉若拙為尋訪其師叔李哲玄又來到了嶗山太清宮,并在太清宮東南山麓建驅虎庵居住。據明末黃宗昌的《嶗山志》記載,劉若拙“丹顏皓首,不自知其年,不履不冠,冬不爐,夏不扇”,具有很高的內功修養(yǎng)。宋太祖趙匡胤久聞其名,所以在他建國后就召請劉若拙入京,任命他為“左街道錄”,即朝廷掌管道教事務的官員,讓他肅清道流。《皇朝通鑒》中說劉若拙“善服氣,年九十余而不衰,步履矯捷?!睌的旰?,劉若拙思歸嶗山,宋太祖挽留不住,只好同意,并撥巨資敕建上苑宮為其道場,同時又敕建太清宮、上清宮作為他的別院,此為嶗山太清宮敕建稱宮之始。其后,來嶗山訪道者絡繹不絕,劉若拙不勝其煩,晚年時便離開嶗山,避居于即墨的高真宮,其墓址至今猶存。

      南宋金元時期,身為全真掌教的劉處玄、丘處機相繼東來嶗山傳教,使嶗山各宮觀正式歸宗于全真派。劉處玄入住太清宮講道談玄歷時兩年,因而使得太清宮成為劉祖所創(chuàng)隱山派祖庭。其后,作為全真掌教的丘處機又分別于1205、1209年兩次登臨嶗山,推動了嶗山全真道教的發(fā)展。自成吉思汗召見丘處機后,全真道大興于天下,全真七子的門人弟子紛紛來嶗山建宮立院,使得嶗山全真道教進入了全盛發(fā)展的時期。嗣后,眾多名道慕名而來,如明代張三豐、徐復陽、齊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宮居住修行,清代褚守持、王良輝、韓謙讓等高道也都先后任太清宮住持。

      明代萬歷年間,太清宮舊道院曾傾圯,為佛教憨山和尚所占據,在宮前建起了規(guī)模宏大的海印寺。從萬歷十七年開始,以耿義蘭為首的太清宮道士在經過了十數年前赴后繼的上告后,終于打贏了這場官司。萬歷二十八年,朝廷降旨毀寺復宮,其后,又在萬歷三十一年重新勘定了太清宮的四至范圍:東至張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海,北至分水河。自此后,在朝廷扶持和官府保護下的太清宮逐漸成為嶗山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宮觀。

      明天啟二年(1622),道人趙復會重修太清宮,正式確定了分三官、三清、三皇殿為三個院落的格局。該三院都建有圍墻,各立山門,并有便門相通,使太清宮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

      1949年青島解放前夕,太清宮仍有道士十三人,行行二人,殿宇房舍一百五十余間,并有土地六百余畝,分散在李村、王哥莊、即墨縣等地出租,另有山場三處。文革中太清宮的廟碑、神像、文物、經卷、供器等均遭毀壞,后因部隊家屬入住,才使殿宇房屋及古樹名木得以保存。

      1979年市園林局從部隊手中接管太清宮,對宮內房舍進行了修繕,由市文化局負責重塑神像,并將道士匡常修、孫真淳、李宗廉、王自臻和道姑崔靜一接回廟內。1981年農歷九月初九,為神像舉行了開光儀式。1985年7月,市園林局將太清宮移交給市宗教事務處,并由市道教協會籌委會自行管理,同時劃定了太清宮的新四至范圍:東至溝底以內,西至順墻堤自然彎曲,南至海邊,北至康有為石刻。1989年由政府撥款對三清殿、東華殿和王母殿進行了修繕,重塑了四十七尊神像,并于1990年農歷三月三為神像舉行了開光儀式。

      2001年,嶗山太清宮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爭取到了前、后區(qū)大片土地,使面積增加了一倍有余。同年開始破土動工,在前、后區(qū)內增建了山門、鐘鼓樓、元辰閣、元君閣、混元殿、文昌殿、財神殿等殿堂建筑,并新塑了神像。2005年農歷十月十五下元節(jié),嶗山太清宮為神像舉行了盛大的開光盛典。至此,嶗山太清宮內的殿堂總數達到了十三座,供奉神像達一百一十八尊之多。今天的嶗山太清宮就建筑規(guī)模而言已經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歷史時期。

      在嶗山太清宮的后山屹立著一尊銅制圣像,為道教尊奉的道祖---太上道祖,圣像通體高60米,道祖圣像為36.9米,象征著三、六、九三個數字所代表的道教修行的三個境界。圣像形象依據唐代畫圣吳道子所畫的老子像,左手指天,右手指地。為道教傳說中老子出生時的形象:“天上地下,唯道獨尊”。

      內容加載中……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