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阿公粿”典故
迷念
民國初年(1915年),袁世凱復(fù)僻帝制時,他的大兒子搞了個偽版的《順天時報》。該報只印刷一份,專門登載些請人胡編亂造的各種“帝制適用于中國”、“恢復(fù)帝制順應(yīng)民心”、“形勢大好”等假消息假新聞,哄所謂的“洪憲皇帝”開心。后來,袁家某小姐從市場上買東西時,帶回包東西用的真版《順天時報》,被袁世凱隨手翻看,對比之下發(fā)現(xiàn)內(nèi)容大不一樣,始知自己受蒙騙!由此捅出一個天大笑話。
其實,類似的笑話潮汕也有過。話說汕頭開埠(1860年)之后,澄??h信寧鄉(xiāng)人楊民到汕頭經(jīng)商發(fā)了點小財。生性勤儉的他喜歡回鄉(xiāng)下過節(jié)。有一次過節(jié)時,一進家門,那位剛?cè)⑦M門不久的兒媳婦連忙招呼家翁安歇喝水,又把一籠剛剛出爐的粿品端到他跟前,拿出一個粿讓楊民品嘗,吃完粿后,做家翁的沒有說聲粿好吃,一開口便責怪家人說:“做粿哪用得著這么好的餡料?長此以往,這個家遲早要敗落在你們的手里!”兒媳婦趕緊認錯,說今后會注意節(jié)約。聽完,楊民高興地笑了。接下來的好多年里,逢年過節(jié)、或是拜神祀祖,家人在做粿品時每種粿里必定會做一種單純只包菜餡料的,并做上記號,屆時挑出來供家翁吃用。被蒙在鼓里的楊民覺得很滿意,據(jù)說還曾經(jīng)對鄰里夸口自己的兒媳“懂事”、“勤儉持家”。幾年后,天真無邪的小孫子拿錯粿品給楊民吃,這件事終于“露餡”。楊民一時怒不可遏,叫罵聲不絕于耳,讓鄉(xiāng)親暗地里笑掉牙。這個事情傳開后,當?shù)厝吮惆堰@種特制米果品稱為“阿公粿”。并把這種弄虛作假,哄騙當事人開心的行為笑稱為“做阿公粿”。
前述袁大公子為哄其父開心而偽造的《順天時報》,今天并不少見的官員編造假數(shù)字,弄假“政績”以邀功等等,在潮汕民眾眼中,都是“做阿公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