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簡陽石橋“九蓮燈”民俗文化活動
慶玲醬
四川省資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九蓮燈”是民間流傳已久的祭祀活動,象征吉祥幸福、長命福壽,產(chǎn)生于遠古時期經(jīng)唐宋豐富而延續(xù)至今。
自古以來簡陽的民間文藝一直是非常的活躍,每到逢年過節(jié),擁入市鎮(zhèn)的各種“龍燈”、“車燈”、“獅燈”等表演隊伍都以其高難度的動作、精湛的表演爭奇斗艷,吸引眾多鄉(xiāng)鄰,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而比較特別的是簡陽石橋古鎮(zhèn)獨有的傳統(tǒng)表演技藝——“九蓮燈”,它不僅是簡陽市石橋鎮(zhèn)獨有的傳統(tǒng)表演技藝,而且堪稱天府絕技。
“九蓮燈”在唐代就已盛行,是由清明的“城隍出駕”等祭祀性活動演化而成,并伴以“獅燈”、“腰鼓”、“彩船”等形式,組成規(guī)模較大的群眾性表演隊伍。石橋鎮(zhèn)上的屠戶們由于平時殺生太多、殺氣太重,為了驅災避難,他們便在三月三(如今是重大節(jié)日,如春節(jié))這一天掛上“九蓮燈”,希望借此祈求平安和幸福,表懺悔和虔誠之意。
所謂燈,是由民間的手工藝人特別制做的,狀如蓮花。具體做法是:由白鐵皮包著一個能盛油的小壺(石橋人稱“巴壁燈”),在壺的背面焊著一個小鉤,狀如魚鉤以便掛入人體,而在燈的正面伸出一根長約一寸的小嘴,這是用作插入燈芯點火用的。
“九蓮燈”由九個男子表演,他們頭纏絲巾,上身赤裸,下穿短褲,腳蹬草鞋;額頭上、前胸兩乳及前腹左右、后背左右、兩手臂上等九處各 掛一盞點燃的油燈,表演者在街上邊走邊唱(也有只走不唱的),其唱詞多為消災免難、逢兇化吉之類,伴鑼鼓吹打。
祭祀活動開始之前,九個身體較壯的屠戶先洗澡凈身,以保持身體干凈,然后赤裸上半身,由領頭的有經(jīng)驗的長者分別在每人的前胸、上腹、后背、兩臂和額頭上掛上九盞特制的“蓮花燈”。掛的時候,長者用左手牽起掛燈人上身外的一層皮,右手把“蓮花燈” 背面的小鉤直接刺入人體掛在這層皮上,在不采取任何麻醉措施的情況下,被掛的人都不會感覺到疼痛;燈掛好以后,掛燈人的雙手必須伸直,以便兩枝龍頭杖能夠插在腰間;然后在掛燈人的額頭上纏一條青紗(絲帕),腰上纏一根青紗以防元氣外泄,腳穿草鞋;祭祀活動開始時,九九八十一盞“蓮花燈”同時點燃,以“九蓮燈”為表演主體的隊伍行進在路中央,最后一人雙手高舉五尺長的竹竿一根,竹竿上交叉固定幾個竹塊,竹竿頂端和竹塊兩端均掛彩色燈籠,共九個,名曰“坐督燈”。
九九八十一盞“蓮花燈”同時點燃,直到表演結束才熄滅,而周圍伴以獅燈、龍燈、逗幺妹、腰豉、抬花轎、扎彩船等表演,場面煞是壯觀。象征著吉祥幸福的彩游表演隊伍行進在石橋古鎮(zhèn)的大街小巷,觀者如潮,而整個表演將要進行一天左右的時間。
解放后,封建迷信思想在人們的腦中已經(jīng)不再根深蒂固。為了再現(xiàn)當年“九蓮燈”表演的輝煌場景,一九八八年,在石橋鎮(zhèn)農(nóng)藥廠的大力資助下,終于進行了最后一次演出,這次表演“九蓮燈”的主角已經(jīng)不再是屠戶,而是廠里精心挑選的幾個二十幾歲的青壯小伙子。
現(xiàn)在石橋鎮(zhèn)的中年人,大多在小時候看過“九蓮燈”表演,都對“九蓮燈”有著一份濃厚的感情,因為這是石橋鎮(zhèn)作為巴蜀古鎮(zhèn)的歷史見證??墒?,想要再現(xiàn)當年“九蓮燈”表演的熱鬧場面,卻是有著不盡的無奈:現(xiàn)在也不是沒有人有勇氣嘗試去采用掛燈;而是現(xiàn)代人都多了一點文化的精神,因此多采用粘貼的方式進行。表演者在街上邊走邊唱(也有只走不唱的),其唱詞多為消災免難、逢兇化吉之類,伴鑼鼓吹打,再加上九九八十一盞燃燒的燈,看上去極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