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與桃花魚的美麗傳說
若英郎
提起“昭君出塞”,大家都知道說的是漢代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的事。
王昭君,名培,字昭君。南郡姊歸(今湖北姊歸)人。晉避司馬昭諱,改稱為明帝或明妃。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她以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帝,自請嫁匈奴。
入匈奴后,被稱為寧胡門氏(皇后)。后呼韓邪死,成帝又命她“從胡俗”,改嫁復株累單于(呼韓邪大鬧氏長子)。在她影響下,其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與漢的通好關系,以致“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人民)無干戈之役”。她的故事成為后世詩詞、戲曲、小說、說唱等的流行題材。
今湖北林歸縣的香溪,地處巫峽,在長江北岸,這里正是王昭君的故里。每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香溪河中就會出現(xiàn)成群的桃花魚,它們個個通體透明,漂浮在水面,有玉白、乳黃、粉紅三色,觸手多達200多條,散開后酷似桃花瓣,這桃花魚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動人的故事呢。
相傳,當漢元帝決定讓昭君遠嫁匈奴和番前,恩準她返回故里,探望父母、鄉(xiāng)親。昭君返回家鄉(xiāng)后,一面與親人細敘別,一面滿山遍野去尋覓兒時的足跡,真舍不得離開這青山秀水的故鄉(xiāng)。可是皇命在身,必須按期返回京城,遠嫁荒漠異域的匈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