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達州民俗 正月初九登高節(jié)
涼城無愛
四川達州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坐落在大巴山南麓,素有“川東北門戶”之稱。達城建于東漢和帝時期,古稱綏定、通州等,辛亥革命后改稱達縣,前幾年又曾更名為達川,是一座歷史古城。在唐朝后期,有一位同白居易齊名的著名詩人,叫做元稹,世稱“元白”。著名的《連昌宮詞》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大批諷諭時事的詩作也是唐詩中閃光的作品。他和白居易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干將。當年元稹因為得罪了權貴,曾被貶為通州(即今達州)司馬,在任時為官清廉,做了不少好事,因而倍受百姓愛戴。當他離任時,全城百姓依依不舍,夾道相送,為了能在詩人已遠時“再看你一眼”,不惜沿城北鳳凰山爭相登高,故有現(xiàn)在達州每年正月初九之“登高節(jié)”。
每年登高節(jié)的前一天,人們就開始準備第二天上山的干糧,一般都是鍋盔、涼面、香腸、臘肉等。鍋盔是那種無餡的干鍋盔,大家多是在小攤上購買,涼面則由各家自己制作,吃的時候將鍋盔撕開一個口子,再把涼面、香腸等夾進去,有點類似陜西的“肉夾饃”。
到了正月初九這天,天剛蒙蒙亮,就開始有陸續(xù)的市民向鳳凰山進軍,有的是生意人,為了占一個有利的攤位,有些人則是想在山上為數(shù)不多的茶館中占一個位子打牌。上午九點鐘以后,上山的人流逐漸增多,各條山路上都是摩肩接踵,人頭躦動,擁擠的人流極其艱難地向前蠕動著。到達各自的目的地后,各家各戶就在山野間鋪開報紙或塑料布,席地而坐,把干糧、飲料、糖果瓜子等擺起,一邊俯瞰達城市容,一邊吃喝玩牌,直到天黑,方才散去歸家。
古老的鳳凰山,就數(shù)這天最熱鬧了!在山下望去,密密匝匝的人群,如同螞蟻般漫山遍野。山上的各個公共場所,都被擠得水泄不通。每年登高節(jié)這天,都有不少鞋帽脫落、戀人擠散、小孩丟失的“軼事”。
達州“元九”登高,是綿延上千年傳承下來的一項盛大的登高民俗活動。每年正月初九,達州全城數(shù)十萬人清晨傾巢出動,登高踏青,野炊山間,極目遠眺,日暮盡興而歸。攀高望遠,既是紀念先賢元稹,又是借此祭天祈福,期待一掃往歲的不快,迎來新年萬事暢達。2009年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關達州人“元九”登高習俗的由來一直存在著兩種說法:一種是為紀念玉皇大帝。古時達城翠屏山上有玉皇大帝廟,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每逢該日,達州人便上山燒香,為玉皇過生。另一種是為紀念元稹。相傳公元815年,元稹(唐代詩人,世稱元九)貶謫通州(今達州)任司馬,初到任時,“人稀地僻、蛇蟲當?shù)馈?,元稹勵精圖治,清正廉潔,政績斐然,為當?shù)匕傩崭闪瞬簧俸檬隆9?18年正月初九,元稹離別達州。相傳,當天全城父老傾城出送,元稹沿州河漸行漸遠,百姓登臨翠屏山向元稹揮淚告別,依依難舍。從此以后,每年正月初九,達城民眾便群登翠屏山,以示懷念。因元稹排行第九,稱元九,正月又古稱元月,初九乃元稹離達日,故亦簡稱為“元九”。因此,“元九登高”相沿成俗,延續(xù)至今上千年。
在明、清、民國時期,“元九登高”以登達州城河對岸的翠屏山為主,每年正月初九,百姓們合家出游,踏青游春,各得其樂,文人們賦詩作畫,緬懷元稹,山上有不同門類的民間藝人表演技藝,還有不同特色的地方名小吃攤,可謂琳瑯滿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