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的8個歷史真相(2)
城太深
抗日第一槍打響者——東北軍團長王鐵漢
真相五、打響抗日第一槍的是誰
日寇曾經(jīng)認為中華民族是一盤散沙,卻沒想到有人違抗“不抵抗”的命令打響了抗日第一槍。這個人就是來自遼寧盤山的王鐵漢。
據(jù)史料記載,“九一八”時北大營是王以哲第7旅駐地,王鐵漢時任620團團長。
王鐵漢曾說起,當時旅長王以哲因參加水災賑濟,不住在營房。日本人進攻北大營時,上面不斷傳來“不許抵抗”的命令:“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在庫房里,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薄皩M入營房的日軍,任何人不準開槍還擊,誰惹事,誰負責?!?/p>
于是,一場沒有抵抗的屠殺開始了。據(jù)史料記載,日本兵一開始都是用刺刀扎,東北軍士兵赤手空拳,被扎死的很多,鉆到床下的士兵都被機關槍掃射而死。
為了帶領兄弟們突圍,王鐵漢冒著違抗軍令的風險,命620團士兵待日軍一走近就開火。
真相六、未出版就傳唱全國的歌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錦繡河山淪陷敵手。東北軍官兵,東北百姓,攜妻帶子被迫流亡關內。此時,出現(xiàn)了一首歌曲,它還沒有出版,就在民眾及東北軍中傳唱,而且很快傳遍大江南北。它不僅唱出3000萬東北同胞悲慘遭遇和悲憤之情,更唱出了全國軍民一觸即發(fā)的抗戰(zhàn)呼號。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張學良電令時任東北軍參謀長榮臻保存實力,消極對待日本關東軍的挑釁,致使東北軍官兵被迫流亡關內,心頭都郁結著悲苦怨憤。在西安,張寒暉耳聞目睹了幾十萬東北軍和人民流亡悲痛的聲音與慘景。他到西安北城門外東北難民集中的地區(qū)走訪,與東北軍的官兵和家屬攀談,聽他們控訴“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聽他們對失去故鄉(xiāng)、親人的思戀。以此創(chuàng)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詞,并以北方失去親人的女人,在墳頭上的哭訴哀聲為素材,寫成《松花江上》的曲調。
毛澤東曾經(jīng)這樣說過,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端苫ń稀吩谌湛艽笈e侵華的緊要關頭,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民眾乃至全國人民的悲憤情懷,喚醒了民族之魂,點燃了中華大地的抗日烽火。
“西安事變”前夕,西安愛國青年去臨潼請愿時,行至十里鋪,張學良將軍驅車趕來,勸導學生勿去臨潼,怕有危險。這時,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xiāng),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歌聲悲壯,令人斷腸。張學良將軍沉痛地說:“請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內,用事實來答復你們?!笨梢哉f,這首歌,對“西安事變”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1937年除-夕,周恩來在《現(xiàn)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與任務》一文中,也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傷心斷腸?!鄙蟼€世紀60年代,周總理指示,將《松花江上》編進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梢姰斈赀@首歌曲的流傳和對中國人民抗戰(zhàn),有著巨大的影響。
《松花江上》
是1935年張寒暉在西安目睹東北軍和東北人民流亡慘狀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抗日歌曲。
歌詞大意: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xiāng)/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xiāng)/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
賞析:
該作品于1935年張寒暉在西安目睹東北軍和東北人民流亡慘狀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抗日歌曲。作品表達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民眾以至中國人民的悲憤情懷,被譽為《流亡三部曲》之一,風靡中華大地。張寒暉到西安北城門外東北難民集中的地區(qū)走訪,與東北軍的官兵和家屬攀談,聽他們控訴“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失去故鄉(xiāng)、親人的思戀,以此創(chuàng)作出該作品的歌詞,并以北方失去親人的女人,在墳頭上的哭訴哀聲為素材,寫成《松花江上》的曲調。
該作品具有傾訴性、敘述性兼抒情性的特點。第一部分音樂深沉悲壯、情緒激昂,歌詞內容生動、有說服力,感人肺腑。音樂上富于敘事與抒情的特點。第二部分的音樂以環(huán)回縈繞、反復詠唱的方式得到了展開,感情越來越激動,具有回腸欲斷的效果。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調、悲憤的情緒,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后的滔天罪行,表達了東北人民要求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最后的尾聲,唱出了呼天喚地似的旋律,使歌曲達到了高潮。在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著要求起來反抗斗爭的力量。
該作品普遍適用于男中音、男高音演唱。
東北抗聯(lián)英烈——趙一曼
真相七、一封烈士的遺書
“九一八”事變不久,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存亡,趙一曼舍子從戎、奔赴東北。她組織了一系列抗日斗爭宣傳活動,而后帶領一支游擊隊馳騁于白山黑水之間,紅槍白馬”的英姿令日寇聞風喪膽。一次激戰(zhàn)中,趙一曼受傷被俘。負責審訊她的日本軍官大野,為了獲取所需情報,一邊以藥物治療維持趙一曼的生命,一邊軟硬兼施,使用非人的酷刑和“心理戰(zhàn)術”進行逼供,但無論是對肉體的摧殘還是精神上的折磨,趙一曼崇高的革命氣節(jié)和無畏的民族氣概始終讓日寇一無所獲。
在無聲的教育和感召下,董警官和韓護士暗中幫助趙一曼越獄,但半路上不幸再次被捕。窮兇極惡的日寇最后對趙一曼動用了電刑,企圖通過破壞神經(jīng)達到讓她開口的目的。殘忍的電刑下,趙一曼終于發(fā)出了撕心裂肺的呼喊,因為她的幻覺中,出現(xiàn)了她至愛的兒子、祖國和人民……日寇絕望了。在赴刑場的列車上,趙一曼提筆給兒子寫下了遺書:我的親愛的可憐的寧兒,媽媽已經(jīng)到了犧牲的前夕。
什么是犧牲?就是在今天以前,你一直在媽媽的懷抱里;而在今天以后,媽媽卻只能留在你的記憶里了。我親愛的兒子,媽媽對的起你,因為媽媽是慷慨赴死的;我的苦命的兒子,媽媽又對不起你,因為你還要艱難地活著。趕快長大成人吧,我的寧兒,長大成人之后,你要自豪地告訴所有的人,你的母親叫趙一曼。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當日,帶著對兒子的無限深情,趙一曼從容就義,年僅31歲。
真相八、東北抗聯(lián)牽制日軍76萬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chǎn)黨于1931年9月20日發(fā)表了《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宣言》。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做出了《關于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據(jù)滿洲與目前黨的緊急任務的決議》,號召東北人民開展游擊戰(zhàn)爭,打擊侵略者。
在此后的14年間,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東北抗聯(lián)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英勇戰(zhàn)斗,前仆后繼,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為光復東北、取得中國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據(jù)統(tǒng)計,東北抗日聯(lián)軍對日作戰(zhàn)次數(shù)10余萬次,牽制76萬日軍,消滅侵略者18萬,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15年9月3日,勝利紀念日大閱兵,“東北抗聯(lián)”英模部隊方隊和抗聯(lián)老兵代表分別在世界矚目中緩緩行過天安門廣場,他們自豪地挺起胸膛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他們也再一次無聲地注腳著——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當年,九一八事變中的槍炮聲,讓那些善良的人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今天,紀念九一八事變的防空警報,昭示我們要時刻牢記: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