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白渡橋
山冬
無論是在老上海的圖片里還是電影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座全部由鋼架結構搭起的橋梁,橋上車水馬龍,橋兩邊是穿著旗袍的上海女人和坐在橋邊等客的黃包車夫,橋下是緩緩流淌的蘇州河……這樣的景象已經深深地印刻在了很多上海人的腦海中,而在他們的記憶里也始終保留著這么一座橋——外白渡橋。
聞名中外的外白渡橋是舊上海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處于蘇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黃浦公園西側,架在中山東一路和東大名路之間的蘇州河河段上。是一座全鋼結構的橋梁,兩跨52.16米,寬18.3米,是上海市區(qū)連接滬北、滬東的重要通道,過橋人流量和車流量很高。這座舊上海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風雨歷程呢?
現今的外白渡橋,其實已經是第三代了。
新上海人已說不清蘇州河的來源,而一些老外也一直誤認為蘇州河位于蘇州。外白渡橋讓我們重新追溯城市發(fā)展的起源。
著有《上海歷史上的蘇州河》一書的鄭祖安介紹說,1856年,蘇州河上第一座木質橋梁在靠近黃浦江河口上建成,名叫韋爾斯橋。它由英國人韋爾斯出面組織建造,橋體中部可以在漲潮時自由開合,滿足船只通航要求。后因該橋的位置在原本各個擺渡口中的最外側,上海人都習慣地稱之為“外擺渡橋”。雖然,蘇州河上有了一座比較像樣的橋,但每次過橋都要付上一筆對普通百姓來說不太合算的過橋費,市民對此怨聲載道。1873年工部局遂在韋爾斯橋邊另造了一座具有同等功能的木橋,市民因為不用再交過橋費而將這座木橋稱作“外白渡橋”。1906年,工部局又將外白渡木橋改建成鋼桁橋,并于次年年底通車。
第一代橋
第一代外白渡橋建于1856年,名為“威爾斯橋”,是座木橋。它是由供職于怡和洋行的英國人威爾斯和寶順洋行的韋韌、霍梅等20人(多為洋行經理或鴉片巨販)湊資組起的“蘇州河橋梁公司”(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家以橋梁建造為主的公司)投資建造的。橋長137.25米,寬7.015米,中間設活動橋面,船只駛過時須起吊。
第二代橋
造橋純粹為牟利的威爾斯等人曾聲稱,上海道臺特準許其專利,人行需交“過橋稅”,且只向華人收稅,外國僑民車輛及仆役一概免去。繼之,上海居民憤起抗爭,粵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設置義渡,免費接送兩岸過路華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錢,乃稱之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于眾怒難犯,于1876年在威爾斯橋近側造了木質浮橋,過橋免費。因其毗鄰外灘公園,當年的英國人叫它“花園橋”(Garden Bridge),并在橋頭立銅質紀念碑刻字記載(1949年后銅碑被毀),而百姓則直呼為“外擺渡橋”。
從此,這里過橋不再付費。而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拆除。這也是第二代橋——“外白渡橋”的由來。
后來數十年,民間口誤,讀音成“外白渡橋”,于是,約定俗成地沿襲下來,再后來,歷史走到今天,這其中的“涵括”早已經不止是一座橋的名字。
第三代橋
到了光緒年間,木橋幾經補修,以不能適應交通發(fā)展的需要。工部局決定另建新橋代替。光緒32年,打下第一根樁,第二年竣工。該橋上部結構為下承式簡支鉚接鋼珩架,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臺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兩孔跨經組合各52.12米,梁底標高5.75米,橋面鋪設電車軌道。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橋。新橋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交付使用,晚于法國埃菲爾鐵塔十一年。橋寬18.29米(其中車道10.97米,人行道7.32米),長52.12米,為當時技術最新的鋼鐵結構。
工業(yè)革命的成果,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鐵架橋梁興起于18世紀的英國,鋼架橋梁興起于19世紀的美國。白渡橋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橋梁,由當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鋼材料皆從英國進口,由英國工程技術人員完成整座橋梁的設計和架構。
進入21世紀,電影《蘇州河》、《半生緣》、《上海倫巴》都在外白渡橋取景,《情深深雨蒙蒙》《新上海灘》《五號特工組》等影視劇則使用的是上海影視城里仿的外白渡橋。外白渡橋適于表現風云突變的陽剛,也同樣適合用來詮釋期盼相識相遇的陰柔。外白渡橋始終與上海的風花雪月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