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年畫與民間風俗(二)(6)
奧維
但因內戰(zhàn)連年不止,人民經濟生活無法維持,加上帝國主義者掠奪,中國民間年畫的改革未能繼續(xù)。當時“逆旅過客”著《都市叢談》中說道:“每年一到冬臘之間,即有一般鄉(xiāng)下人到京來賣年畫兒,雖是印版涂色,頗為兒童所歡迎,雖不能登大雅之堂,普通人家認為必需。所畫無非是過年的鄉(xiāng)景,以及各種公案戲出兒;不是肥豬拱門,就是財星當戶,其次就是猴兒搶草帽,再不然就是耗子成家。當《京話日報》出版時,彭羿仲曾經提倡過一次,以為可以輔助教育,欲令其隨時加以改良,無如越改越糟,反倒弄成不倫不類。畫女學生都是小腳兒,戴美國式的帽子,又搭拉著汗巾;門前扎著彩牌樓,人物可又穿靴帽袍套。過年永遠是家主做飯。既然不知改良,可是外國人卻看出是有利可圖。無奈外國紙容易變色,貼不了幾天立刻就黃,且畫片上印的風景舊俗,又多與中國人的眼光相背。話雖如此,而購者亦頗不乏人。若再死守舊轍,是無形中又放棄一種權利?!蔽淖蛛m然不多,卻反映了清末民初年畫里的一些民俗內容,和彭羿仲倡導改良下的年畫之形式,同時也提出了外國人正利用人民大眾喜愛的這一年畫形式,將這類畫大量動進中國,獲利賺錢,舉一反三,不可不加警惕。
民間年畫除去它的本身藝術價值外,內容所反映的民俗風情,人民衣食住行之衍變,以及其普及文化知識,諷諭勸戒和愛國教育(如《天津北倉義和團大戰(zhàn)洋兵》圖)等等亦足資今日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研究參考。民間年畫是一座寶山,希望美術工作者和民俗研究工作者共同來努力開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