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宇宙中連恒星都很少(超大質量黑洞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
翼楊
黑洞是愛因斯坦在100多年前預言的一種天體,但直到2019年人類才拍到了第一張真實的黑洞照片,
也就是5500萬光年外的M87星系中心黑洞。
作為一顆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質量達到了太陽的65億倍,相較之下2022年公布的銀河系中心黑洞人馬座A*的質量,只有太陽的440萬倍,連M87黑洞的零頭都不如,由此就引發(fā)了一個迄今為止都無解的問題:
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怎么形成的呢?
天文學家現(xiàn)在認為宇宙中主要有兩種黑洞,第一是大質量恒星死亡后核心區(qū)域坍塌形成的恒星級黑洞,這種黑洞的質量在太陽的幾十倍到幾百倍左右,是宇宙中數(shù)量最多的黑洞種類,第二種黑洞就是每個星系中心區(qū)域的超大質量黑洞,它們的質量都在太陽的幾百萬倍到幾百億倍不等,在可觀測宇宙有2萬億個星系的情況下,天文學家認為也有2萬億個超級黑洞。
目前所有的恒星級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加起來的質量,大體上相當于宇宙總質量的1%
,這個數(shù)字也意味著宇宙的1%已被黑洞吞噬。
以往科學界都認為,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都來源于恒星黑洞的碰撞融合,因為每個星系的中心都不缺大質量的老年恒星,當它們都變成黑洞后就會在引力作用下融合成更大的黑洞,只要時間足夠長就能產(chǎn)生超大質量黑洞。
然而隨著韋伯望遠鏡發(fā)現(xiàn)的上百億光年光年外存在超大質量黑洞的消息問世,這個由恒星黑洞融合成超級黑洞的理論就破產(chǎn)了。
因為在100多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早期,連恒星都沒有幾顆,它們根本不足以形成超大質量黑洞,這就說明超大質量黑洞的起源另有原因。
比如黑洞胚胎理論
該理論認為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就存在了的,當時它們屬于黑洞的種子,體積很小但會隨著宇宙的暴漲而增大,
而如果黑洞種子靠近大爆炸中心的話,早期的暴漲就會讓它在短時間內成為超大質量黑洞。
這也是為什么韋伯望遠鏡能在百億光年外發(fā)現(xiàn)超級黑洞原因,同樣也是銀河系中心以及M87星系中心超級黑洞的成因。
從長遠來看,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會不斷吞噬臨近的恒星進而增大體積,因此有人擔心宇宙中的所有物質未來都會被黑洞吞噬,但這種擔心其實是杞人憂天,
因為現(xiàn)存的超大質量黑洞附近早已不存在恒星了,不論是單顆恒星還是球狀星團,都已經(jīng)位于黑洞的事件視界之外了,只會受到黑洞的引力影響而不會被黑洞吞噬。
總體來看
有關黑洞的眾多謎團,目前的人類只能解決一部分,如果未來我們能生成一顆微型黑洞,或者近距離探測一顆恒星黑洞的話,天文學家才有可能破解黑洞甚至是利用黑洞,更進一步甚至能利用黑洞扭曲時空的特性反推出蟲洞的生成方式。
一旦掌握了蟲洞技術,人類文明就能在短時間內跨越千萬光年,
成為真正的宇宙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