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為什么有那么多漢字
曦晨郎
稍微看過日漫或日劇的人都知道,哪怕完全不懂日語,有時候也能猜到是啥意思。這是因為日語中有很多漢字詞,且這些漢字詞很多都和漢字的字形字義一樣。但是要注意的是,雖然日語中有很多漢字詞,但人家不是漢語,不是漢語,不是漢語!人家叫日語。
那為什么日語中有如此多的漢字詞呢?因為日本文字根本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日本文字根本就是從中國傳入的
日本最開始沒有文字,只有口語。學者齋部廣成在《古語拾遺》卷首記載:
蓋聞、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貴賤老少、口口相伝、前言往行、存而不忘。
當時的日本人沒有文字,只能靠口語交流來傳達信息。大概3世紀末開始,漢字開始通過朝鮮半島的百濟傳入日本?!端鍟べ羾鴤鳌氛f:無文字,唯刻本結繩。敬佛法,于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
日本最早的史書《日本書紀》也有記載,在晉武帝太康四年、五年(即公元 284年、285年),百濟王分別派遣懂漢籍經典的阿直岐、王仁帶著《論語》和《急就篇》》到日本,朝拜日本當時的應神天皇,并成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師,講授儒家學說。漢字就此開始傳入日本。
隋唐時期,中日交往越來越黏糊,日本派遣隋使和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這一時期漢字在日本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官僚機構開始完善,有了官吏,需要用文字來記錄朝廷政事,所以日本人開始用漢字撰寫文章,寫成的文章除了漢字還是漢字。
日本法隆寺金堂藥師佛佛像背后有一段大致寫于7世紀初的銘文,被稱為《背光銘》。《背光銘》的寫法是這樣的:
池邊大宮治天下天皇。大御身。勞賜時。歳次丙午年。召於大王天皇與太子而誓願賜我大御病太平欲坐故。將造寺薬師像作仕奉詔。然當時。崩賜造不堪。小治田大宮治天下大王天皇及東宮聖王。大命受賜而歳次丁卯年仕奉
乍一看全是漢字,但其實這并不是漢語。日本學者山口佳紀稱這為“漢式和文”。因為文章由日語語序寫成且有敬語表達。如“薬師像作”、“造不堪”、“大命受”這些都為日語語序,按照漢語來說應為“作薬師像”、“不堪造”、“受大命”。
很長時間內,日本貴族和知識分子都特別推崇漢字,認為會使用漢字寫作,是非常尊貴的。所以日本的文字作品就逐漸多了起來。奈良時期的《日本書紀》《古事記》用的是漢式和文,平安時期連朝廷的公文和官方文件都是用漢式和文寫的。
日本人自己的文字——假名產生
雖然日本知識分子用漢字用得很溜,但這時的漢字對日本來說,仍舊是一種外族文字。日語和漢語終究是兩個不一樣的語言系統(tǒng),日本人在使用漢字的過程就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日語中有很多助詞、敬語,但這些漢語中通通都沒有。為了表示這些詞,日本人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去掉漢字的意義,單純借用漢字來標出日語的讀音,讓日語中的口語讀音能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由此產生了“萬葉假名”。
用來標音的漢字并沒有任何意義,例如《萬葉集》中用漢字來標音的日本和歌:一看全是漢字,但并不能讀懂是什么意思,因為這些漢字根本只起標音作用而已。
隨著萬葉假名的發(fā)展,在平安初期,日本發(fā)展出了自己真正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片假名的“片”,一般認為是部分的意思,為了簡化萬葉假名的書寫,取一個漢字的一部分,比如“伊”只取“亻”,用來標音。也有學者如陸錫興認為,片假名由中國的半字發(fā)展而來。
半字是在初唐出現的,有音無義,取字的一半用來標音,用于記樂譜。
平假名是弘法大師空海根據中國的草書創(chuàng)造的。草書在唐朝很受歡迎,空海在長安學習期間,也受到了草書影響。為了讓萬葉假名更容易書寫,空海便用草書寫萬葉假名,寫草了的萬葉假名就叫做“草假名”。后來為了讓草假名與漢字區(qū)分開來,日本人干脆將草假名寫得更草,于是日本就有了平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