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特色民間舞蹈 十獸燈
安南
“十獸燈”始創(chuàng)于清代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80余年。
十獸燈用竹篾扎成,糊裱宣紙、彩色紙,再描繪各種饕餮紋飾,獸形為麒麟、青獅、黑虎、白象、獨角獸、犭團(tan)、犭孔(hou)、旱獺、四不像、龍等十種,另配有彩云八對。玩燈的主要演員20人,其他配角共約50余人。演員扮《三國》或《封神榜》人物,演“三結義”、“過五關”或“文王訪賢”等。舞燈時,先由彩云開場,“十獸”魚貫而入,走“長水浪”、“滿堂紅”、“滿天星”等陣勢,雜以“漁夫捕蚌”、“三丑會”等舞蹈及伴唱,伴唱唱詞方言濃厚,別具一格,由鑼鼓嗩吶伴奏,嗩吶曲牌為“朝天子”、“一曲梅”等。
十獸燈流傳于南陵西鄉(xiāng)一帶,它以古樸雄渾、怪異清新、意境深遠、栩栩如生、雅俗共賞的藝術魅力為當?shù)厝罕娝矏邸?/p>
十獸燈扎制,以其生動的藝術構思,巧妙的綁扎和精致的編織,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獨具匠心的工藝風格,充分體現(xiàn)了民間藝人高超的竹制品制作水平。十獸燈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被譽為原始舞蹈的圖騰和活化石。它集臉譜藝術、戲劇藝術、民間剪紙藝術、繪畫藝術和神話傳說于一體,玩的是燈,演的是舞,妝的是戲,講的是禮,唱的是歌。十獸燈歷經(jīng)180余年的傳承和發(fā)展,從扎制、彩繪、表演至今仍是口傳心授,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和文化價值。
十獸燈是民間藝術的精華,2006年入選省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