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老白劇 吹吹腔
白山
“吹吹腔”又名吹腔,以嗩吶吹奏為主要音樂而得名,俗名“板凳戲”。是白族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個古老劇種,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是白劇當中最古老的一種戲劇,與“黃梅戲”、“越劇”同屬板腔體。據當?shù)孛耖g藝人介紹,“這個吹吹腔比京劇還要早”。吹吹腔是明朝時期由中原傳入大理的弋陽腔,后與當?shù)氐陌鬃逡魳贰⒏栉韬蜕钕嘟Y合發(fā)展演變而成,以清朝最盛,整個發(fā)展過程涵蓋了數(shù)百年的風土人情,滄桑歷史。從反映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的傳統(tǒng)劇目《血汗衫》來看,約始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吹吹腔有南、北派之分,大理以南各縣流行的為南派,以北各縣流行的為北派。兩派風格各異,各具特色。其唱腔有30多種,基本上分兩類,一類按行業(yè)分,比如鶴慶將生角唱叫生腔,旦角唱叫旦腔,凈角唱叫凈腔,丑唱叫丑腔等。另一類是按人物類型和情感來分,比如云龍縣將敘述性的腔調叫平腔,將風格詼諧、表現(xiàn)幽默含蓄感情的叫丑角腔,抒情性強的叫一字腔,強猛高亢的叫高腔,哀怨、傷感的叫二簧跨,悲憤、哀傷的叫大哭腔等。吹吹腔以項吶伴奏,與之相配合的有小鼓、板凳、大鼓、大缽、小缽、芒鑼、大鑼、梆子等,曲版有小開門、耍龍調、啞子哭娘等20多種。唱腔屬聯(lián)曲體結構,大都不分板眼。唱完一句或四句后用嗩吶伴奏。唱詞一半以上用白話語演唱。嗩吶有獨立的曲牌20多種。
劇目初步調查有300多本,其中歷史悠久、廣為流傳的有《血汗衫》、《火燒松明樓》、《蔡雄過年》、《八郎探母》等80多個本子。劇本獨具白族特色,文學性強,唱詞為“三七一五”的“山花體”,白語和漢語摻雜,講究韻律。表演有嚴格的套路,行當分工名目眾多。演出時載歌載舞,感染力很強。解放前,吹吹腔沒有專業(yè)性的劇團,多為季節(jié)性和業(yè)余性的組織。
吹吹腔在表演程式上,演員注意“四功”、“五法”。唱功,丑角用小嗓,生角用本嗓,凈角用粗嗓,旦角用假嗓。吹吹腔戲的行頭,一般都用蟒、靠、褶子等服裝和盔頭、紗帽、五綹須、雜白須等道具。財力有限的戲班,也偶借用白族服裝代用的。臉譜與漢族古典戲曲臉譜相類。色彩中,以黑、白、藍、紫等主色,無黃、綠、金銀等色稍晚些使用。吹吹腔——沒有話筒、沒有音響,最樸實的唱腔、最傳統(tǒng)的樂器,獨具大理白族特色的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