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中秋祭月
雁云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一月孤懸,清輝流逸,蟾光如潑,這種境界,一直是為國人向往,也為天下平安、家庭團圓、離人合聚,諸事圓滿的象征,故中秋節(jié)又名“團圓節(jié)”。
潮人稱月亮為太陰娘,簡稱月娘,因此,潮汕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例俗。祭月的主角是婦女孩童,他們將新買的書本和文具擺在供案的最前面,因為聽老人說用這些祭拜之后,月娘能保佑學童讀書刻苦,成績優(yōu)秀。鄰居未出嫁的姑娘,也點燃了長長的龍香,跪在地上對著月亮祈禱,有潮汕歌謠這樣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jié)良緣。
中秋祭月特別是拜官服的起源,都是祖上傳下來的,至于為什么只有在中秋夜才有此俗,就更語焉不詳了。傳說中的林監(jiān)丞是福建人,宋代的潮州知府,到潮任職后作威作福,每次出行都前呼后擁,百姓不勝其擾。有一年中秋,恰好官拜當朝龍圖閣大學士(相當于丞相)的潮州意溪人劉昉回鄉(xiāng)省親,為殺殺林監(jiān)丞的官氣,劉龍圖特意在門外曬官服,晾官靴,讓前來拜見的林監(jiān)丞以為大官在上,對著官服官靴長跪不起、磕頭不止,最后才悻悻而去。后來,惱羞成怒的林監(jiān)丞,居然為報此仇而大破潮汕風水,潮人至今仍將劉龍圖之后潮汕沒有出過丞相級高官怪罪于他。但這個故事,卻大大長了潮人的志氣。因此,中秋夜拜官服在寓意“天官賜?!钡耐瑫r,可能也是對這種古老的傳說的集體記憶的強化,更是對潮汕近千年來沒有出丞相級高官的一種心理上的補償,于是終于慢慢衍變成了中秋祭月的一種儀式。
燃煙堆、燒火塔是當?shù)刂星锉夭豢缮俚膬x式之一。清順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兒童燃塔為樂?!鼻骞饩w《潮陽縣志》曰:“(中秋)兒童則聚瓦片結(jié)小塔燃之。”據(jù)說,潮汕燒塔之俗源于元末潮人燃放煙火,是約好同時動手,殺死元兵的信號。相傳,元兵占領(lǐng)潮州后,實行三家一保的聯(lián)戶制,每三戶供養(yǎng)一個元兵,規(guī)定晚上不得關(guān)門,元兵可隨意到哪家睡覺,新媳婦的初夜權(quán)也先給元兵。百姓忍無可忍,相約中秋夜以燃煙堆、燒火塔為號,起兵造反。
祭品中的月餅和芋頭也與抗元有關(guān)。據(jù)說當時饋贈的月餅餡中藏“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相約在吃月餅時一齊動手,殺死元兵。潮語“芋”與“胡”諧音,“胡”指元代胡人,即元兵,因此剝芋頭皮寓意剝胡頭皮之意,這些均表現(xiàn)出潮人的民族氣節(jié)。清順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潮汕火塔多用瓦片磚頭砌于村外曠野之地。大小不拘,小的高僅數(shù)尺,大的可達數(shù)丈。塔中央插一根粗木條為塔心,下留灶口,中間用柴草填實,有的還設(shè)有噴油裝置?;鹚c燃之后,烈火從磚瓦的縫隙竄出,直沖上天。這時,將松香、食鹽、硫磺和鞭炮丟進火里,伴隨著噼啪、噼啪巨響,烈火噴發(fā)而出,極為壯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