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殺伯仁 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典故
云光暖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典故中一共提到了兩個人,“我”和“伯仁”。那么“我”是誰呢?“伯仁”又是誰呢?“我”和“伯仁”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先來說說“我”。這位人物在歷史上可是鼎鼎大名,他就是東晉時期的中興名臣王導。他出生于勢力龐大的瑯琊王家,14歲時就表現(xiàn)得天賦異稟。當時的一位名儒曾告訴其堂哥王敦:“王導容貌不凡, 志氣高遠, 將來必是將相之才!”
果不其然,長大后的王導和司馬睿過從甚密,立志輔佐他復興大晉王朝。他一直追隨司馬睿從瑯琊王到安東將軍,并利用瑯琊王氏的身份和地位,幫助司馬睿樹立威信、招攬人才。
西晉滅亡后,南方眾多士族處境艱難。不但進仕無望,還經(jīng)常遭受排擠,如履薄冰。王導抓住機會,說服司馬睿收服人心,籠絡了不少胸懷大志且頗具才干之人。
尤其是在西晉滅亡后,王導的作用得以凸顯,備受司馬睿器重。朝野上下之人,都以“仲父”之名尊稱他。司馬睿也不無感激地說:“你就是我的蕭何?。 ?/p>
永嘉末年,王導被司馬睿封為輔國將軍。公元318年,司馬睿終于建立東晉并登基為帝。在舉行登基大典之日,司馬睿居然邀請王導同坐龍床,接受百官朝賀,開創(chuàng)了空前絕后的有悖于君臣禮儀的做法。但聰明的王導,斷然拒絕了這個請求。
于是,司馬睿拜王導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接著再來說說誰是“伯仁”。
“伯仁”是周顗(yǐ)的字。周顗同樣出生于名門。其父親周浚曾參與西晉滅吳之戰(zhàn),并立下赫赫戰(zhàn)功,被封為武城侯。周顗很早就名聲在外,被眾多名士推崇。周浚死后,年紀輕輕的周顗,就承襲了武城侯的爵位。
司馬睿在出鎮(zhèn)建康時,周顗就投奔于他,被封為軍諮祭酒,后來又出任荊州刺史、護南蠻校尉等職,最后官至吏部尚書。
不過,周顗雖身居高位,極得司馬睿信任,但有一個壞毛病總是改不掉,那就是酗酒,而且酒后無狀。
有一次,一位叫紀瞻的尚書宴請他和王導。待眾人酒酣耳熱之際,紀瞻請出自己能歌善舞、美艷非凡的愛妾跳舞助興。
這個周顗居然對同僚的愛妾垂涎欲滴,當場扯掉自己的衣服,“漏其丑穢”撲向這個女人,搞得氣氛甚是尷尬。虧得眾人極力阻攔,周顗方才沒有得手。
司馬睿知曉此事后,并沒有處罰周顗。他認為周顗只是酒后失態(tài),相信他一定能克己復禮,恪守官員應有的德操。最后事情不了了之。
王導和周顗平時關系不錯。有一回,兩人邀約喝酒,在半醉半醒之間,王導枕在周顗的腿上,指著他肥碩的腹部問道:“此中何所有也?”周顗答曰:“此中空洞無物,然足容卿輩數(shù)百人?!蓖鯇牶蠼z毫沒有發(fā)怒,足見兩人私交甚厚。
那么,周顗又是因為什么原因而死的呢?
前文說道,王導在東晉朝只手遮天,權勢日盛,這引起了司馬睿的猜忌。為了削弱王導的權力,司馬睿提拔了劉隗、刁協(xié)等人制衡王導。此舉激怒了手握重兵的王導之兄王敦。王敦其實早有反叛之心,這次終于讓他找著了借口,于是打著討伐劉隗等人的旗號,起兵造反。
司馬睿也想乘機拿下王導家族。但聰明的王導沒給司馬睿機會,他每天帶著全家老鄉(xiāng)跪在宮外請罪。加上其他官員也為王導求情,這反倒讓司馬睿舉棋不定。
有一天,周顗進宮時經(jīng)過王導一家子面前,王導拉住周顗的衣袖,小聲說道:“伯仁,以百口累卿!”意思是說,我家上下百余條生命,就靠你在皇帝面前求情了。周顗當時居然“直入不顧”,對王導的請求置若罔聞。
其實,周顗見到司馬睿后,是極力為王導開脫了的。他力呈周顗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絕不可能勾結王敦,做出反叛君王這等大逆不道之事。
司馬睿聽從了周顗的建議,答應赦免王導,并賜酒給周顗。周顗飲酒出來后,見到仍然跪在宮外的王導,不但沒有告知其喜訊,還對左右之人說:“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p>
你說,周顗這辦的是什么事?明明為王導辦了天大的好事,不但不告知于他,還幸災樂禍地落井下石,這是何苦呢?不知周顗當時是怎么想的?而且,周顗回家后,還專門為王導寫了一份陳情奏章,繼續(xù)為王導求情。
后來,王敦還是兵臨建康城下。在殺了一干大臣后,王敦想廢掉司馬睿,扶持一個傀儡上位,但遭到王導的竭力反對。于是司馬睿得以繼續(xù)當皇上,只是從此大權旁落,自己真正成了一個傀儡。
但在處理周顗的問題上,王導卻顯得極為猶豫。當王敦三番兩次詢問王導,該如何處理周顗時,王導都避而不答,王敦只好將周顗斬首了。
后來,當王導在整理朝廷文檔的時候,偶爾間發(fā)現(xiàn)了周顗寫給司馬睿的奏章,才明白了周顗在當時,其實已竭盡全力地救了自己一家老小了。
王導懊悔不已,淚流滿面地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有人說:“與人以恩,不可不說。”這話確實有些道理。如果當初周顗能向王導表明,他已為朋友竭盡所能,并未袖手旁觀,也許可以避免悲劇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