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柴頭會和蠟燭會
雨辰
柴頭會每年農歷二月初六,蠟燭會每年二月二十一,各歷時三天,在這兩會上能買到不少好東西。
“柴頭會”和“蠟燭會”是武夷山的兩大民間集會。兩會沿襲至今,實際上已成為福建閩北地區(qū),兩個較大規(guī)模的農副產品交易會。通過交易活動,農民既能銷售自己的農副產品,又方便買到春耕生產所需的物資,為農民的和諧生活和新一年農作物高產豐收創(chuàng)建了必要條件。
柴頭會,據(jù)《武夷山志》記載:以城關為中心,每年農歷二月初六,集中竹竿柴棍農具及一切日用品于城防售之,故得名。在中國,每一種節(jié)都有傳說,如果沒有傳說,似乎缺少了一種味道,特別是民間的節(jié)日,更需這些傳說襯托。柴頭會也不例外。起源竟然與農民起義有關。
據(jù)《崇安縣志》記載:清咸豐元年(1851年),在洪秀全“太平軍”的影響下,崇安和全國各地一樣,四鄉(xiāng)農民紛紛起來抗捐抗稅,反對奴役壓迫。縣衙官吏見勢頭不妙,便加緊檢查,下令不準農民攜帶兇器鐵器之類的東西進城,只允許挑柴、扛木、攜帶竹、木家具等農副產品。這樣一來,更激起了農民的反抗精神,四鄉(xiāng)農民在起義首領陳順光帶領下,于農歷二月初六凌晨,扛上木棍、竹叉和扁擔等進城,一聲令下,沖進縣衙門,官軍抵抗不住,四下逃走??h官在眾怒面前,下令免除農民的“竹稅”“明筍稅”“茶葉稅”等,起義獲得了勝利。人們?yōu)榧o念這木棍、竹叉和扁擔取得的勝利,決定每年農歷二月初六舉行一次盛會,取名為“柴頭會”。
“蠟燭會”起源于唐朝,是為悼念辟支古佛而起。辟支古佛姓翁,號藻光,吳屯瑞巖人,河西節(jié)度使翁承欽之子,出生于唐武宗會昌甲子年(844年),性格孤僻。十歲出家,《古佛全傳》載其“夏則褚夜衣而生,冬則扣冰而潔”。故又稱“扣冰老佛”。城關有一條巷子,叫扣冰巷,就是古佛住過的地方。古佛的師父雪峰禪師說:“子冀日必為王者師,歷游四方,求凈僻處,以成定慧?!痹骞獬黾液髿v盡艱辛,致力佛法研究,是我國古代參悟到禪學真諦的大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