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詩佛王維
染陌言
在群星滿天的唐代詩人中,王維是很特殊的一位詩人;若論詩的藝術性,在唐詩乃至整個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王維詩的藝術成就是很高的,他是我國山水田園詩的藝術大師。
先說他為何特殊。在古代,文人士子大都有自己的精神信仰和道德理想,或崇儒,修身以濟世;或學佛,自度兼度人;或尚道,抱樸而懷素。其實,數千年里,大部分知識分子和普通中國百姓,絕不像現在人們這樣失去精神信仰:除了只信錢和權,什么都不信;除了迷失于這個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的世俗生存世界,再無精神的方向和心靈的凈土。古時可不是這樣的。古時的中國人,儒釋道并非僅僅是孔廟、佛寺、道觀里的經書和說教,而是普及了的信仰和道德,像空氣一樣彌漫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在人們的心性里,經久不息地塑造了中國人的心靈和情感。即使有的人并不明確信什么,心里還是有潛在信仰的,因為,儒釋道已經成為人們“道德的底稿”和精神的基因。文人詩人中,整體上都籠罩在儒、釋、道構成的精神文化大氣層之下,只不過有的更多儒家風范,如杜甫;有的更顯道家風骨,如李白;而被稱為詩佛的王維,當然身上就更多了佛的氣息。
那么,既然所有文人詩人都有精神的信仰,王維信佛,又有什么特殊呢?
古代大部分文士,他們傾向或認同某種信仰,主要是吸納其道德元素和文化元素,內化于自己的德行和著述,但未必真的像信男善女那樣,在儀軌上嚴格謹守。而王維的特殊正在這里:他不僅在精神上皈依了佛教,而且在日常修持和生活方式上,他完全是一個虔誠、標準的佛教徒。
王維的母親就是篤誠的佛教徒,王維自小沐浴在佛香和經聲里,自小受母親的言傳身教,這對他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刻骨銘心的。王維早年積極入世,考取進士,入朝做官,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他遭遇天下變亂和仕途打擊,雖未完全退出官場,仍作為朝廷官吏拿著俸祿,但上班也只是象征性地應個卯,因為當時的都城長安城離終南山不遠,乘馬車、騎驢或步行,要不了多時就進山了。王維多數時候都是遠離都城,在終南山的輞川一帶隱居山林,信奉禪宗,吃素守齋,誦經坐禪,嚴格修持,在優(yōu)美恬靜的山水田園里修身養(yǎng)性,消融自我,安頓心魂,過著居士清修的生活?!独m(xù)高僧傳》記載:“松生石上,水流松下。王公焚香凈石……”《舊唐書·王維傳》記載:“……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焚香獨坐,以禪誦為樂?!彼凇渡街屑闹T弟妹》一詩中,這樣描述他的修行生活:“山中多法侶,禪誦自為群。城郭遙相望,唯應見白云。”我遠離塵囂,隱遁深山,和眾僧侶們誦經修行,遠在城里的弟妹們啊,你們遙望高山,望見了什么呢?你們是看不見我的,只看見那滿山的白云。是的,那個俗界的王維已經不見了,他已和山水林泉清風白云化為一體了。
作為佛教徒的王維,其修持的嚴格,從這件事可見一斑:王維三十歲左右的時候,妻子病故,“妻亡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舊唐書·王維傳》),直到六十一歲逝世。他生前交往的也多是僧人居士、淳樸百姓,很少與名利之徒有什么瓜葛,而與他的心靈長相往來的,就是那籠罩著佛光禪意的山水林泉,琴詩書畫,天籟自然。
日日禪誦清修,悟道吟詩,又時時置身于山水田園、白云清泉之間,這樣長期的修煉,可想而知,這位佛徒兼詩人,其內心世界和性靈趣味,已達到了怎樣純凈、安詳、空靈和高妙之境?加上他過人的天賦、豐厚的文化修養(yǎng)、深湛的悟性和詩意感受力,他詩歌藝術所抵達的高深而悠遠的境界,就是可期待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