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蒸食的歷史
唐老鴨
考古資料證明,中國獨特的炊具——甑(zèng,就是籠屜,甑底部本身就是網(wǎng)眼)產生后,“蒸”法才得以問世。甑源于新石器時代,有了甑就有了“蒸”??脊刨Y料證明,在距今五、六千多年前的江漢平原的京山屈家?guī)X、天門石家河文化遺址中,就出現(xiàn)過陶甑、陶壺、陶罐等陶器。《說文》曰:“蒸,火氣上行也”。遠古時期,蒸就用于做飯,《周書》有“黃帝始蒸谷為飯”的記載,《詩經·生民》形容蒸飯說:“釋之叟叟,蒸之浮浮?!薄墩x》解釋說:“洮米則有聲,故言叟叟之聲,蒸飯則有氣,故言浮浮之氣。”顯然,這是指水吸收火的熱能,使甑的內壓形成百度以上的蒸氣。蒸也可用于做菜,《論語》中已提到“蒸豚(小豬)”,到戰(zhàn)國時楚國有美食“蒸鳧鳥(野雞)”,北魏時有名菜“蒸熊”、“蒸藕”,唐朝時有“醋蒸雞”,宋代有“蟹釀橙”,系用蒸法。元時有蒸鰣魚,明清時有盞蒸雞、清蒸肉、藏蒸豬蟹丸(放入竹筒內蒸)、干鍋蒸肉、黃芪蒸雞等。另外,《周禮·天官·籩人》中提到的名點“餌”也是蒸成的。蒸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但在西方,直至當今,歐洲人也極少使用“蒸”法。像法國這樣在烹調術上享有盛譽的國家,據(jù)說法國大廚們連“蒸”的概念都沒有。說來有趣,西方人發(fā)明了蒸汽機,使人類進入了蒸氣時代,但東方人利用蒸氣的歷史卻比西方人為早,可見東方早在史前時代就進入了自己的“蒸氣時代”。
眾所周知,荊楚飲食文化是伴隨著楚文化的崛起而興旺發(fā)達起來的。荊楚菜的制作,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楚國時期就已達到相當?shù)乃?,《楚辭》中的《大招》與《招魂》中所列舉的菜饌已證明了這一點,其中也有蒸菜。另外,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資料上來看,特別是1978年荊楚隨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00多件飲食器具更是較好的例證,其中甗(yǎn,是中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lì,鍋],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甑等都是蒸食器,反映了楚人蒸菜的歷史,所以蒸菜也是鄂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蒸菜起源于江漢平原天門一帶,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并以其獨特的烹飪技法和風味特色聞名于世。
飲食文化的興衰與地區(qū)的物質文明、生態(tài)環(huán)境緊密相連。天門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屬長江和漢水交匯而形成的沖積平原。其北與大洪山余脈的低丘相連,西南有漢水環(huán)繞,依山帶水,呈龍盤虎踞之狀。境內天門河、漢北河橫貫腹地,皂市河、東河、西河等河流縱橫交錯,沉湖、華嚴湖、張家湖、白湖等湖泊星羅棋布,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xiāng)。在長期與大自然斗爭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天門人民依靠漢江流域富饒的土地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蒸菜美食文化。
“天門三蒸”源于何時尚無定論,但至少有二千多年歷史,2005年,天門市石河鎮(zhèn)出土了東漢陶甑,東漢陶甑的出土,清楚說明天門蒸法的運用有悠久歷史。
天門蒸菜的產生與其地理有密切的關系,天門是水鄉(xiāng)澤國,據(jù)記載,古代天門是:“一年雨水魚當糧,螺蝦蚌蛤填肚腸?!逼矫癜傩粘圆黄鹆AH缰榄^的大米,只有用少許雜糧磨粉,拌合魚蝦、野菜、藕塊投簞而蒸,以此充饑。久而久之,便發(fā)展成了馳名湖北的傳統(tǒng)名菜。
據(jù)載,西漢末年,天災人禍頻繁,形勢每況愈下,民不聊生。公元十七年暮秋,王匡、王鳳兄弟揭竿白湖,遭地主武裝和官兵合擊,被困糧絕。盡管農民多靠挖野荸薺和野菜充饑,聞訊后,仍踴躍獻出備度春荒的一點糧食,以濟義軍。然杯水車薪,無濟于事。于是王氏兄弟命將士將這些糧食磨成米粉,拌合野菜甑蒸,竟使難以下咽的野菜成為可口食品。從此,這種蒸菜法四處傳開,人稱“匡鳳菜”、“綠林菜”。可見,早在漢代天門就有了粉蒸菜。
唐代,茶圣陸羽和他的恩師智積禪師,因長住西塔寺中,朝夕與荷湖相伴,與藕為伍,那“西湖舟十里,一半是荷花”,那“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的景象煞是動人,撩人的荷湖不得不使他們在湖藕上寄情用功,終于燒制成了清新爽膩的藕蒸菜。至今天門仍廣泛流傳“東湖的鯽魚,西湖的藕,南門的包子,北門的酒”。從此陸羽藕蒸菜從寺院傳到民間,由素菜向葷素之間轉移。
天門蒸菜經過輾轉相傳,代有增益,人們借用“素蒸”的方法進行“葷蒸”,開始蒸肉、蒸魚,并進行葷素“混蒸”。雖然天門蒸菜過去僅限于“三蒸”——蒸菜、蒸肉、蒸魚,品種比較單一,但它仍然是天門人民家家喜愛的菜肴。平常日子,逢有客來,東家就用“三蒸”待客。每到過年,在迎春接福之時,沿襲祖輩相傳的習俗,“清香三柱,清酒三樽、盤列三蒸、祀神祭祖”。“三蒸”,一般指蒸肉、蒸魚、蒸青菜,取“魚”與“余”、“蒸”與“增”的諧音,表達人民年年增收,歲歲有余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