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丹寨苗村千年“古法造紙”重煥生機
蓅哖之殤
貴州省丹寨縣南皋鄉(xiāng)大山深處一個名叫石橋的苗族小山村里,至今保留著一種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以樹皮等為原料的造紙術。一張張看似粗糙的“古紙”走進了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并一路漂洋過海,遠銷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曾經瀕臨失傳的古法造紙在這里重新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這些白紙是外地客商定好的,我要到縣里去交貨?!?8歲的石橋村村民羅有軍對記者說,他的這批貨做了15天左右,除去成本能凈收入3000多元。據當地人介紹,石橋村250戶1100多人口,95%以上是苗族同胞,無論老幼,幾乎人人都會古法造紙。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而利用樹皮為原料造紙,更有悠久歷史。
有關博物館專家研究發(fā)現,石橋古法造紙工藝流程與明朝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因而認定是漢代到唐代這一時期的造紙工藝,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
經過十多道原始手工工序制成的石橋紙張,紙質優(yōu)良,具有柔韌性、光澤度好、吸水性強等特點,還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文化和經濟價值。歷史上,白皮紙主要供給丹寨縣的讀書人用,銷售不愁,但后來純手工的白皮紙遭遇了造紙技術革新的產物——機器紙,在價格和質量面前,白皮紙敗下陣來。